人民網武漢7月23日電 “大娘,點這個,您需要的生活用品就能直接送到家啦。”一群大學生與年過五旬的大娘圍坐在電腦前,演示着網絡購物的操作流程。6月25日至7月10日,來自77779193永利官网“青春護農”暑期社會實踐隊的成員,遠赴絲綢之路主要城市,西安、天水、西甯、嘉峪關等及周邊農村地區,開展主題為《“互聯網+”背景下絲綢之路沿線農村經濟發展新機遇——以電商精準扶貧為例》的暑期實踐活動。“既然西部農村很難走出去,那就讓互聯網走進來!”實踐隊深入西部農村,走到農民身邊,探索“互聯網+精準扶貧”新模式。
傾聽農民心聲,了解互聯網需求
“地裡種的東西,價錢都聽收購商的,沒辦法,擡高價錢人家就不要,有時候幾畝地種下來,連本都保不住”、“互聯網這個東西倒是聽說過,不會用,也沒人教”,“家裡有寬帶,但爺爺奶奶都不會用,每次想爸爸媽媽了隻能給他們打電話聽聲音”……11天的時間,數百位受訪者所說的都清楚地被記載下來。
在新城鎮新城村,實踐隊采訪到了正在勞作的雷大爺,并以“你購物,我買單”的方式教會了雷大爺網絡購物。“你可别說,這網絡可真是個好東西,隻學會在網上咋買東西可不行啊,我還想學會怎麼把咱家的洋蔥、西瓜、玉米給賣出去啊!”雷大爺說。
指導老師黃俊鵬始終認為了解清楚困境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他告訴隊員們要真正沉入基層,努力做好調研。“互聯網對于西部地區農村精準扶貧的實施到底有多大幫助?”帶着這樣一個問題,實踐隊員們奔波在企業、社區、鄉鎮、村戶累計達20餘處,發放問卷500餘份,直接或間接的交流對象達到200餘人次。陝西省農業廳、鹹陽市曹家村、天水市扶貧辦、嘉峪關市新城鎮……在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地帶,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迹。
通過調研,實踐隊員們發現,西部地區多數農民都知道互聯網,但對互聯網的接觸僅限于理論階段,互聯網還沒有走進西部農村地區。作為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的天水市甘泉鎮甘江村村支書陳剛在接受采訪時說,互聯網在為農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拓寬了農産品的銷售渠道,但農民知識水平有限,對新生事物接觸慢,沒有互聯網意識,這給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設置了極大的障礙。
精準扶貧,自主開發設計農伴網
青春護農實踐隊自2012年成立以來,持續聚焦基層三農問題,在全國20餘個縣市開展社會實踐調研活動。去年以蘭新高鐵開通對絲路沿線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為題,對絲路沿線的農業經濟發展做了全面的調研;并建設了農民自營銷售的網絡購物平台“農伴網”,給農民切實提供電商精準扶貧新渠道。
“雖然現在西部農村地區在互聯網銷售方面有了一定的嘗試,但要改善西部農村貧困的現狀是遠遠不夠的。盡管我們大學生的能力有限,但我還是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我們自主設計開發的農民自營網絡平台農伴網搭建好,切實做到為農民服務。”隊員熊逸娴說。
通過調研、走訪、宣講,團隊積累了大量的文字、數據以及影音資料,将形成精準扶貧策劃書,制作社會實踐紀錄片《絲韻青春》,并在調研地區推廣“農伴網”。
據悉,該項目已獲得團中央“絲路新世界·青春中國夢”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專項立項,到今年,已是該團隊連續兩年獲團中央立項。(張穎 郎麗 張煜聰)
媒體鍊接:
人民網:http://hb.people.com.cn/n2/2016/0723/c194063-28716294.html
長江商報: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zb/imgview/?id=20160722&bc=a07
荊楚網:http://news.cnhubei.com/xw/kj/201607/t3668136.shtml
天天天水網:
http://www.tsrb.com.cn/xwzx/2016-07/05/content_1472371.htm?plg_nld=1&plg_uin=1&plg_nld=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
西安房訊網:http://xa.home77.com/news/1468810660822100.html7.14
天水晚報、漢豐網:http://www.kaixian.tv/gd/2016/0715/24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