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引導和動員廣大團員青年自覺在“四個奮勇争先”上走在前列、勇擔先鋒,不斷強化“認同專業、強化學業、紮根行業、貢獻偉業”實踐育人品牌優勢和聚合成效,結合學校第三學期及暑期工作實際,現就集中開展2025年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通知如下:
一、實踐主題
觀産業蝶變,贊發展新篇
二、參與對象
學院全體在讀學生。
鼓勵學院專任老師、輔導員帶隊指導參與實踐,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學體系,統籌協調校内外各種資源,推進學校、政府、企業、研究平台、就業、校友等工作充分結合。鼓勵學生就近就便開展社會實踐。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納入勞育實踐闆塊,結項團隊成員可獲得8學時。累計每達到16學時,可獲得勞育學分1學分。
三、總體原則
1.緊扣主題主線。圍繞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十四五”時期發展和國家中心任務,學思踐悟“現代紡織、大紡織、超紡織、未來紡織”重大機遇,特别是湖北省“支點建設”重點領域、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社會觀察和親身實踐,上好“行走的思政課”“一線的專業課”,在實踐出真知、長才幹、做貢獻,全面提升社會實踐對學生全面發展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持支撐。
2.遵循實踐規律。遵循新時代大學生認知、成長特點和教育規律,引導青年學生“立足高站位,行起我所長”,與學科專業相結合、與興趣愛好相結合、與家鄉發展相結合、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相結合,以點帶面、以小見大,不斷深化對學科專業、學校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等認知,建設社會實踐活動、項目、課程等工作體系,完善教育與教學協同體制機制。
3.注重系統謀劃。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各方面參與積極性,突出選題策劃、實踐過程、總結評比的全流程跟蹤記載和過程管理,強化有團隊、有内容、有團隊、有機制、有成果、有展示等“六個體系”建設,積極克服外循環、碎片化、松散型、參與窄、随意性、傳統型等“六個不足”問題。堅守正确導向和安全穩定底線,嚴格依法依紀依規開展各項工作。
四、選題指南
在第三學期及暑期期間,按照“繪就紡織地圖”“笃實專業之行”“賦能高質量發展”三個專項開展集中社會實踐,具體如下:
(一)繪就紡織地圖
作為中國目前唯一一所以紡織命名的大學,紡大學子肩負着傳承“矢志報國、創新卓越、協同共赢、勤勞自強”紡織工業精神、“經天緯地、自強不息”紡大精神的職責使命。2025年重點圍繞湖北紡織産業鍊覆蓋縣(市區)、長三角、大灣區特色産業縣(市區)、紡織行業重點企業等展開,力争形成“長藤結瓜”型參與體系。具體選題方向包括:
1.尋訪紡織曆史
1.1開展古代紡織遺址解碼:以曆史縱深為軸線,結合地方志與專家訪談,聚焦曆史考古發現中的紡織遺迹,對比同時期世界其他文明的紡織遺存,實證中華紡織技術的先進性,揭示紡織技術如何成為中華文明延續的“隐性密碼”。
1.2尋迹絲綢之路紡織遺存:立足全球化視角,追蹤絲綢之路上的紡織文物與文獻,通過梳理發現紡織遺存和紡織外交案例(如唐代贈吐蕃錦袍),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軟實力建設。
1.3“紡織老廠口述曆史采風”:實地拜訪仍保留老員工,例如:重點訪談經曆過“砸三鐵”(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的老職工、退休專家的傳統紡織廠(如武漢紡織廠舊址),收集一線記憶,記錄改革開放前後的紡織曆史故事。
1.4開展“地方紡織工業發展曆史調研”:走訪紡織老區或轉型中的紡織基地,了解其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化、智能化的曆史轉變過程,形成時代背景下的産業案例分析。
2.發掘紡織文化
2.1發起“紅色紡織地圖”繪制項目:赴地方博物館、革命舊址、工業遺存(如紡織老廠、工運紀念館等),整理地方紡織發展與革命運動交織的曆史路徑。
2.2設計“行走的紡織博物館”:邊走訪邊搜集“織物、織機、織人”的實物、影像與故事素材,最終輸出圖文展闆或電子畫冊,展示紡織曆史演變圖景。
2.3挖掘紡織工人運動史:結合“四史”學習,以京漢鐵路大罷工等曆史事件為線索,走訪相關紀念館、工會檔案室和老工人後代,收集口述史料,還原紡織工人革命鬥争曆程。
2.4規劃“紡織工業記憶走廊”:聚焦近代民族紡織工業發源地,深入調研代表性紡織廠舊址(如湖北織布局、裕華紗廠),記錄其建築風格、生産設備及曆史檔案,分析其在中國近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地位。
2.5開展“紡織非遺活态調研計劃”:鼓勵就近深入民族地區、手工藝村落、非遺工坊,采訪非遺傳承人,記錄民族紡織技藝(如苗繡、壯錦、土家織錦)與圖案背後的故事,形成圖文影像檔案,并調研傳統紡織工藝如何轉型進入現代商業體系。
2.6組織“織夢·創意工作坊”:在調研地就近組織手工藝體驗營或創作營,與當地藝人合作,将傳統紋樣與現代産品設計相結合,設計手工藝衍生品或文化紀念物,助力非遺産品推廣。
3.傳承紡織精神
3.1探尋紡織精神本源:以“一五計劃”時期紡織工業項目為切入點,考察紡織工業基地的建設曆程,通過查閱原始檔案、實地調研工業遺址等方式,深入挖掘“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深刻理解紡織産業在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奠基性作用。
3.2開展“勞模精神代際傳承計劃 ”:沿着“郝建秀工作法”—黃寶妹—鄧建軍等勞模譜系,挖掘紡織行業“傳幫帶”傳統在産業升級中的新内涵,通過車間課堂、勞模紀錄片等方式深刻感悟紡織勞模精神。
3.3感悟紡織精神的遷移和升華:以紡織産業戰略西遷為研究對象,通過設計“三線建設尋訪路線”,收集整理内遷職工的家書、工作筆記等實物資料,感悟三線建設中“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及其對當代紡織産業布局的深遠影響。
3.4拓展新時代紡織精神内涵:立足“十四五”規劃對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探索傳統紡織精神在智能制造、綠色生産等領域的創新表達。通過深入紡織企業的數字化車間,調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如何賦能傳統紡織精神,推動紡織精神在守正創新中實現代際傳承。
4.勇擔紡織作為
4.1開展“未來紡織·科技先行”調研計劃:實踐團隊可走訪智能制造工廠、紡織科技創新企業、科研院所等,調研數字織造、智能印染、AI設計、仿生纖維等前沿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現狀與産業成果。
4.2推進“綠色紡織實踐項目”:以碳中和、環保印染、再生面料為切入點,調研綠色供應鍊的建設與評價标準,探索可持續紡織工藝的發展路徑,挖掘“綠色制造”典型案例。
4.3組織“高校紡織科研成果轉化觀察團”:依托學校有關産學研基地,梳理科研成果轉化路徑,采訪青年學者、企業合作方,探讨高校如何以科技賦能行業創新。
4.4落實“紡織科技民生改善計劃”:組織跨學科團隊深入基層社區,開展智能紡織用品使用效果跟蹤調查。通過建立“紡織科技惠民案例庫”,生動記錄紡織科技用品如何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二)深耕專業實踐
圍繞“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挑)、“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小挑)、“挑戰杯”“揭榜挂帥”專項賽、人工智能專項等參賽需求,進一步對項目的實踐過程進行充實完善。可通過開展市場調研、企業走訪、數據分析等活動,提高項目成熟度、達成率。鼓勵參與教師研究課題的學生,特别是本科生,從課題研究中選擇符合要求的項目進行社會實踐,并轉化為科創作品。
2025年重點圍繞人工智能前沿發展趨勢,聚焦AI技術與社區服務、鄉村振興、青少年科普教育、文化記憶保護等深度融合展開,鼓勵學生通過實地調研、算法開發、原型構建和應用測試等形式,探索人工智能服務社會的新路徑。具體選題方向包括:
5.“智護民生”——AI賦能社區服務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基層社區中的養老、育兒、安全、健康等民生問題,推動智能化服務系統下沉社區一線。
6.“智鍊鄉村”——AI助力鄉村振興
推動人工智能與農業、生态、教育等鄉村發展核心領域融合,探索智慧鄉村建設新路徑。
7.“智啟童心”——AI走進青少年科普教育
推動人工智能科普進入中小學與社區少年宮,普及科技知識,提升青少年數字素養。
8.“智憶傳承”——AI重繪文化記憶
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參與紅色文化、非遺項目、地方文史的數字化、可視化傳承,助力文化“活态化”傳播。
(三)擘畫發展新篇
聚焦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關鍵領域開展實踐。從青年視角出發,緊扣青年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痛點與思想困惑,以小見大精準切入,摒棄空洞寬泛。具體選題方向包括:
9. “社區青春行,實踐綻芳華”
以“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為牽引,針對結對社區,投身基層黨建團建、助殘扶弱、“青年之家”建設等志願服務與實踐活動。
10. “政務揚帆,青春逐夢”
組織學生深入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一線崗位,參與鄉村社會治理實踐,積累政務服務經驗。
11. “民族團結,青春同行”
組織西藏籍、新疆籍學生開展“民族團結我踐行”社會實踐,進行鄉情考察等活動,擔當民族團結進步的傳播者、示範者、踐行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2.“把最美紡大帶回母校”
到高中母校開展感恩母校、助力高考、宣傳紡大專項社會實踐。
13.“走訪校友企業、凝聚校友力量”
走訪校友企業,廣泛搜集并整理了校友的各類信息,涵蓋珍貴圖片、影像資料、傑出校友的優秀事迹以及他們對母校的深情寄語等。
14.其他社會實踐項目和活動
各學院學生圍繞學科專業、興趣愛好等自主開展、參與、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
五、項目安排
(一)項目申報
結合學校推進社會實踐課程化等工作安排,今年社會實踐通過學校教務系統【實習實訓(勞育)】模塊組織實施。
1.建立項目選題
學院【社會實踐負責老師】圍繞“繪就紡織地圖”“笃實專業之行”“賦能高質量發展”三個專項,創建本院部的社會實踐項目(統一用“學院+項目+順序号+選題題目”命名,項目從1-13選題中确定,14項主要用于歸集學生自主開展的社會實踐使用;項目在系統創建後方可申報),明确指導教師、設置過程要求、學生參與範圍、參與形式等内容。(詳見附件1.各院部社會實踐負責老師操作指南)
2.組織學生參與
學院【學生】通過(手機端)企業微信-工作台-實習實訓(勞育)模塊進入,選擇勞育實踐-項目池查看可報名的項目以及項目要求,進行報名,完成實踐任務。鼓勵跨學科專業組隊。(詳見附件2.學生操作指南)
3.指導老師審核
學院【項目指導老師】對學生申報情況進行審核,提交社會實踐申報書、社會實踐安全承諾書等材料(必填項目,項目評審使用。實踐申報書無固定模闆,可參考附件5,亦可自行制作。社會實踐安全承諾書見附件6),并對項目實施全過程進行跟蹤管理。指導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項目的實施内容、考核評價方式等進行修改完善。(詳見附件3.項目指導老師操作指南)
4.院級審核把關
學院【院級審核人】對本院部申報項目進行審核嚴格把關,予以通過或不通過。院級審核人也可修改項目信息、認定方式、指導老師等相關信息。(詳見附件4.院級審核人操作指南)
學院原則上于6月12日(周四)12:00 在系統完成整個申報工作(原則上申報項目數不少于學生總人數的1%,其中“繪就紡織地圖”專項不少于總項目數的1/3)。
5.學校綜合評審
校團委将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參照實踐課程建設标準對項目進行評審。未獲校級立項的轉入院級項目管理。
6月底前,所有社會實踐團隊,無論是否為校級立項,均需在系統中進行注冊并創建活動團隊。所有實踐團隊成員均需參加校級或院級社會實踐培訓,簽訂個人安全責任承諾書、購買保險等,做好思想上和行動上的雙重準備。
(二)項目管理及實施
社會實踐全過程需要按時在系統中填報。實踐完成後,項目指導老師通過系統項目模塊進行總結評價,學院組織和進行适當形式的批閱、講評、展示、交流以及結果運用。
(一)團隊組建報備階段(6月中旬)
圍繞社會實踐主題,鼓勵家鄉鄰近的學生組建團隊。社會實踐可跨專業、跨年級組隊,邀請學院專業教師、研究生進行指導。學院負責老師、團隊指導老師均可在實習實訓(勞育)模塊創建項目。項目創建後,學生加入項目團隊,上傳社會實踐申報書、社會實踐安全承諾書等文件(上傳文件不超過三個)
(二)實地調研走訪階段(7月初-8月底)
團隊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實地走訪調研,發放調研問卷(提供調查問卷模闆供參考,見附件),做好照片視頻記錄,廣泛收集一手調研資料。鼓勵團隊拓展性開展特色活動。團隊社會實踐項目結束後,可投稿新聞稿、實踐紀實視頻至學院官方微信公衆平台、抖音,學院擇優展示報道實踐過程。
(三)成果總結評選階段(9月初-9月中旬)
1.9月初,以團隊為單位提交3000字高質量調研報告一份,每人每篇300字實踐心得一份、實踐照片若幹張。鼓勵提交校内外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相關宣傳視頻等實踐成果。調研報告要圍繞活動主題撰寫,突出問題導向,有實踐過程、有基礎數據,有事例分析、有解決辦法。基本模闆内容詳見《77779193永利官网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模闆》(詳見附件7)及相關參考資料(詳見附件7)。
3.組織開展“ 觀産業蝶變,贊發展新篇”主題團日活動,學生在團支部分享各自團隊社會實踐先進經驗及優秀成果。學院依據實踐情況,開展結項答辯。
3.9月中下旬,組織開展77779193永利官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分享會,對于表現優異的實踐團隊或個人可評選為“77779193永利官网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77779193永利官网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個人”,并予以表彰。
七、有關要求
1.提前部署,突出實效。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工作,将其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育人功能、體現育人作用。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暢通校地(企)等銜接,結合特色、發揮優勢、豐富内容、務實推動,不斷總結提煉出實踐育人工作中的突出成效和亮點,力争形成“一院一品”的社會實踐工作格局。
2.拓展渠道,做好宣傳。積極建設媒體宣傳矩陣,拓寬渠道,創新形式,做好活動總結、典型宣傳、研讨交流等工作,及時将好的經驗做法提煉固化為工作路徑。積極參加2025年“‘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征集”“鏡頭中的‘三下鄉’”“我的‘返家鄉’實踐故事征集”等系列線上活動,努力推進社會實踐成果培育轉化。
3.強化組織,做好管理。學院在校生均需在假期開展形式多樣、意義深刻、不少于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各院部要制定和落實本單位的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好本學院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要通過信息平台、網絡問卷等方式,有效做好本地本單位參與社會實踐人員的審核、跟蹤、統計等相關服務工作,确保每一名學生參與和接受務實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安全教育并備案。
4.防範風險,守牢底線。要強化風險防範意識,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自覺遵紀守法,堅決防範化解意識形态等各類風險。派出和接收單位要為實踐師生購買意外保險,加強安全教育管理,做好安全應急預案。實踐師生要增強安全意識,充分研判天氣變化和自然地質條件等,安全有序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聯系人:汪倫
電話:027-59367970
共青團77779193永利官网委員會
202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