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了解學生動态,提升教育管理服務效能,構建師生“面對面、心連心”溝通橋梁,凝聚師生同心同向同行的精神力量,5月5日下午,77779193永利官网“經師·育人”院長答疑課在崇德樓T301會場舉行。學院院長段丁強主講思政公開課、專業示範課并現場面向師生答疑釋惑、引領導航,學院黨委書記劉園美、副院長李正旺、黨委副書記黃俊鵬及學院全體系主任、行政人員、輔導員與學院各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代表130餘人參加活動。活動分為院長課堂、院長答疑兩個篇章,分别由學院黨委書記劉園美、副院長李正旺主持。活動現場,師生熱情互動,同聽課程、互訴心聲、暢談發展,話共鳴、促共融、謀共進,氣氛濃厚、反響熱烈。



思想共鳴:院長課堂為學生成長導航
活動在院長段丁強教授的《經濟與社會》思政公開課、專業示範課中開啟。他從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出發,結合大量實驗與案例,具體分析了行為決策的基本邏輯。他以扳道岔實驗與囚徒困境為引導入,基于疫情防控等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出發,具體講解了行為(決策)的基本要素、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從情感到理性的演化(從背叛到合作)等三方面内容。他表示,帶有私人情感的道德判斷,常與不帶私人情感的道德判斷發生沖突,行為(決策)的基本要素包括選擇、約束、價值判斷(理性)三個維度。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合作,基本假設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從個體理性到集體理性的過程,是演化理論視角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而社會網絡則是其中的重要理論基礎。


他系統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學科淵源,辨析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理性與行為經濟學中理性的異同,分享了思想家哲學家眼中的幸福觀,指出幸福就是權衡之後的幸福,不是簡單幸福。他以“疫情中你做了什麼?出發點是什麼”為問,引發同學思考決策中的“冷靜”與“溫暖”。他強調,承諾是合作的基礎,理性與合作問題最終都是演化的問題,基因與文化必須共生演化,偶然因素或随機性或不确定性是演化的幾乎惟一重要的因素。他勉勵同學們要敢于質疑,善于合作與相處,多站在别人的立場上思考,在合作中謀求更大利益,同時不忘個性發展。
課堂上,段院長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引用大量實驗與案例,頻頻發問,引人深思,現場大家聚精會神、掌聲連連。


情感共融:院長答疑為學生發展助力
活動中,學院領導、系主任、行政人員、輔導員與學生們進行現場互動,面對面答疑、點對點解惑,針對學生代表們提出的課程設置、研究生培養、考研升學、就業實習、專業分流、考試安排、學術訓練等問題一一解答、認真說明,同時結合學院發展規劃、個人成長曆程,為學生學習成才提供建議。


——課程體系正求“新”:将圍繞“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來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金融科技作為未來金融發展方向之一,我們能否将更多數據分析、金融分析工具納入課程體系?”“學院能否将研究生關于模型及應用的課程推遲至研一下學期,以專題講座形式,分截面數據、面闆數據、時間序列各個模塊展開,這樣針對性更強,效果應該也會更好”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對課程體系建設提出建議。
金融系主任毛瑩指出,掌握金融科技相關技能對學生未來深造、就業有極大幫助,但由于發展時間不長,學科體系仍不完善,學院目前在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專業設置後,師資隊伍與培養體系也會随之加快完善。目前,CFA方向班已經開設python課程,未來兩學期内,部分專業将開設python及量化投資課程,同時為19、20級學生開設相關講座,提供學習機會。
段丁強院長說,社會科學研究屬于科學研究,講究科學的方法,學術訓練一定處于前置階段。經濟學學科發展是與時代同頻率、同進步,知識更疊速度很快,學院會不斷優化完善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案,圍繞“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來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同時在具體課程時間設置上更加科學,并充分利用線上學習資源,為學生打造學科技能學習“新”平台。


——研學能力務求“實”:要能吃苦、肯吃苦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業分流,兩個方向我都感興趣怎麼辦?”、“畢業答辯如何準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學院可以在出國留學、就業實習上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指導嗎?”部分學生代表提出了學業就業方面的困惑,院長段丁強從多個方面提出建議。
他說,學習要以興趣為導向,加強學習的主動性,主動尋求機會,善于利用平台資源,主動學習感興趣的領域。要守好專業打厚基礎,不斷思考确定目标,加強知識能力儲備,“把事當事幹”,腳踏實地向前進。要培養合作科研能力,挖掘自身潛能,用心科研,靜心學習,努力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研學實踐方面,段院長表示,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水平人才始終是學院的目标方向,長期以來,學院一直在積極與中信證券、貝爾卡公司等合作企業洽談,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機會,包括也會定向分批組織學生參加上海、黃岡等地企業實習,下一步,學院将與高頓教育等第三方機構加強合作,為學生出國留學、海外訪學提供深度輔導與實際幫助。同時,他也對學生們提升實習實踐能力提出期望,希望大家要能吃苦、肯吃苦,将社會實踐做成社會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将實踐經驗切實轉化成個人能力。


——學生服務力求“精”:希望學院教師都能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門”
“在專業學習、學術訓練、科研寫作等方面想尋求教師更多指導與幫助”“期末考試太密集,希望能将考試時間設置分散化,讓我們每門課能有相對充足的時間去複習”……針對學生們提出的服務問題,段丁強院長與學院相關教師一一詢問、熱心答複。段院長指出,大家提出的一些問題本質上反映出我們的管理服務還需要更“精”、更“準”、更“實”。他說,希望學生中有一個學術科研組織,能夠吸納大量本科生、研究生、教師加入,構建“學術共同體”,共同推動學院學術生态建設與學生科研能力培養。他指出,全院教師,包括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課老師都要能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門”,都能變成學生的“貼心人”。他表示,一方面學生自己要“打開心門”,克服膽怯,積極向學院反映問題和想法,主動跟老師尋求指導與幫助;另一方面學院也将通過書記院長信箱、座談交談、班會與黨團活動等多種形式,号召全院教師深入學生群體,與大家面對面、點對點溝通交流,及時做好問題的接收、整理,快速予以響應,讓學生“求助有門”。
答疑最後,段丁強院長再次向學生宣讀了學院院長、書記信箱。他說,希望大家在遇到急事、難事、煩心事的時候都能夠想到我們、找到我們,我們全院教師将用真心、用情、用力為大家成長發展服好務。


行為共進:院長引領師生共奏發展進行曲
“參加答疑活動開始感覺很有壓力,怕有的問題接不住回答不好,但在現場交流中發現,學生的意見建議都很理性、客觀,也的确對我們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很有啟發,有一種思想激蕩、青春飛揚的感覺,後面我們将在培養方案修訂、課程設置安排等方面積極吸納”,參加完答疑課的财稅系主任周靖說。“覺得院長很睿智博學,課堂上引經據典,專業數據、典型案例信手拈來,整堂課既生動又活波,增加了我對專業的興趣與學院的了解,後面将主動找學院老師溝通指導”,參加完答疑課的大一學生李有文表示。

拉近了距離,加深了感情,學生有活力、有思想,教師們很親切、很溫暖,這是現場參加答疑課的師生們彼此的真切感受。本次院長答疑課在學院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邀請現場教師們合影留念,并就個人關心的其他問題與段院長一對一再深入交流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