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标,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首先要突破集成電路前沿工藝、基礎軟件系統、高端芯片設計、高精尖制造設備和産業級基礎材料等為代表的“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它們是支撐各類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鍊安全。
認清“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特點
“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有賴于深刻把握其創新規律。與一般性的産業技術相比,這些“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具有超高密度科技要素聚集的特點。
首先,“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投入強度較大、技術壁壘極高、研發周期較長。例如,一條集成電路先進生産線的設備投入可以達到百億美元以上;一種新型光刻機的研發周期往往達到15年以上,彙聚全球上萬的工程科技人員聯合攻關;而一種工業級基礎材料的工藝研制,往往要進行上千種不同配比的測試對比。
其次,“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很強的跨學科協同性。例如,一台芯片光刻機系統的研發需要光學、數學、物理學、微電子學、材料學與精密機械及控制等多學科團隊的交叉協同,需要在結構、器件、工藝及檢測等領域攻克一系列核心科技難題。此外,“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還需要通過産品轉化和大規模應用來實現其産業商用價值。例如,在實驗室做出的樣品和樣機即便某些性能再高,如果缺乏活躍的産業生态支持,将可能難以形成後續的有效突破。
再次,“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離不開技術領軍人才。例如,一款有生命力的高端發動機或者操作系統,其經典的版本設計往往凝聚了總設計師深刻獨到的設計思想和理念,而不是依靠簡單的人海戰術和一些時尚技術“新概念”的堆積。當前,要解決關鍵領域人才隊伍存在的嚴重結構性矛盾,必須遵循領軍人才的成長規律,做好戰略性領域有科技情懷的“帥才”“将才”和頂尖研發團隊的培養、引進等工作。
最後,“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具有開放多生态互相嵌入的特性。例如,以芯片設計軟件平台(EDA)為代表的高端工業軟件的創新發展,通過和國際IP廠商和國内外制造廠商們形成互相嵌入的技術生态圈,協同快速發展,這使得後來者趕超的難度大大增加。為此,應對攻克“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要進行長遠的生态布局。
推動多個創新主體資源整合
“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的上述特點,使得傳統的“引進—消化—吸收”的線性創新範式很難奏效。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嚴峻國際形勢面前,國内科技攻堅體系的效力和活力與有效攻克“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尚有距離,需要我們進行戰略再思考和定位,推動各個創新主體在技術突破不同階段形成深度的創新協同和資源整合,避免出現重複投入、簡單拼湊和碎片化成果堆砌的現象。
“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并非依賴于某一項單點技術是否先進,而是取決于其所在相應技術體系和産業基礎能力要素的持續優化和整合能力。為此,應重視創新突破過程中相關要素的整體性、結構性和有機關聯性。
具體而言,一是發揮國立科研機構和相關高校的重要牽引作用。識别“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背後的一系列科技難題,明确核心平台的戰略定位和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的戰略任務,拓展包括産業基金在内的各類科技創新投資渠道體系,充分考慮不同創新參與單元的利益訴求,完善對相關知識産權成果的科學化管理機制,形成強大的協同創新凝聚力。
二是必須将關鍵技術突破、樣品規模商用和産業生态培育緊密結合,三者需要深度的協同合作,才能克服戰略性領域創新生态“系統失靈”種種表現。此外,還需要技術體系化和組織體系化的持續推進與互動,有效應對風險和不确定性,要鼓勵企業創新聯合體的建設,引導建設融通創新平台,将諸多創新單元、要素進行高效集成,形成大縱深、跨學科、全鍊條協同合作,推動技術研發過程不斷取得裡程碑式的進步。
三是推進對外開放創新合作,堅持和優化與國際上下遊産業夥伴的靈活合作方式,依托超大國内市場,多維度、多路徑提高對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的嵌入度與貢獻度,積極開展以共創價值為導向的深度研發合作,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前沿開放合作的核心舞台。
總之,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堅持防風險、補短闆和鍛長闆三個方面有序推進。一方面,聚焦“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通過重點突破和攻堅克難來帶動全局,争取在有限投資的條件下取得有效突破。另一方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變革轉型機遇,前瞻部署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建設。要積極鼓勵産學研用合作探索如何以市場化的方法來創新性解決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問題,提升科技創新政策的作用效果、作用程度和作用範圍,形成有效的高端科技供給能力,支撐我國經濟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實現安全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