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國新辦就“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圍繞如何理解、踐行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怎樣推動科技創新發揮更大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媒體展開對話。
新時代怎樣踐行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财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霍守亮認為,新時代弘揚科學家精神,要有家國情懷、心系人民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們國家的生态環境問題具有結構性、複合性、長期性疊加的難題,這更要求我們環保科技工作者勇于創新、敢于攻關,甘坐冷闆凳,解決污染防治攻堅戰一些關鍵的核心問題,支撐生态環境質量的改善”。
在姚檀棟看來,科學家精神不分國籍,好奇心驅動和敢于質疑是共同特征。此外,對科學的長期堅持、耐得住寂寞以及團隊合作也不可或缺。
“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要以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為榜樣,要有為祖國昌盛、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甘于奉獻的精神,同時我們要有教書育人、敢為人先、勇于開拓的精神。”北京大學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郭少軍說,希望科學家精神能深入到每個人心中,真正把科研理解成一種時尚,讓更多的人從事科研。
袁亞湘表示,科學家精神之所以能鼓舞年輕一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國奉獻。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别的。其次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榮譽、地位,真正為了興趣愛好和國家發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這一代更應該在當今社會弘揚甘為人梯、扶助後學的精神。”袁亞湘強調,特别是做基礎研究、做數學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闆凳,有定力,做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這是發揚科學家精神最好的做法。
基礎研究的驅動力源自好奇心
加強基礎研究已成為一種共識。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好奇心”?
針對科技日報記者提問,袁亞湘回應說,從表面看,大家覺得可能功利心是驅動做科研的很大動力,其實不然。
“我們真正做基礎研究的,實際上最強有力的動力不是功利心,而是好奇心。”袁亞湘說,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本性,好奇心才是做基礎研究最原始、最強有力、最長久的動力。一些颠覆性、革命性的科技發現,是從無到有、從0到1,這往往依賴于純基礎研究,而非應用研究。
針對我國在基礎研究和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面臨的一些問題和短闆,袁亞湘直言:“我們不要太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什麼東西缺了馬上補。”他指出,短闆還是要補,但要更多地思考是什麼原因導緻我們有這些短闆,這可能是因為20年前有些領域沒有布局。
為此,袁亞湘呼籲,重視目前技術工程與國際競争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短闆的環境。
在郭少軍看來,理論是支撐創新的基礎,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需要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創新思路、解決辦法,然後看能否在技術層面不斷地突破。而打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壁壘,對未來解決這些關鍵核心技術至關重要。
怎樣推動科技創新發揮更大作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持。
姚檀棟解釋說,不管是信息科學、物質科學、生物科學,還是資環領域的環境科學,都到了技術突破的緊迫階段。“沒有這些技術的突破,你永遠在原始的勞作狀态,獲得重大的科學突破可能就不容易。”他說,科技創新一定要強調多學科交叉,通過不同領域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研究方法,推進社會重大科技創新問題的深化研究。
結合生态環境領域,霍守亮表示,要通過科學體制創新,實現區域的協調、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大力的科技創新,才能攻克如污染治理的核心技術等,我們才能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的道路,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