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指示建設“南繁矽谷”。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再次強調:“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每年9月至翌年5月,都有大批農業科研工作者像候鳥一樣來到海南,利用這裡獨特的熱帶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熱帶種質資源,開展作物種子繁育、制種、加代、鑒定等科研活動,這被稱為“南繁”。大量科研工作者在這裡開展育種制種,從雜交水稻到高産玉米,從抗病蟲害的棉花到脆甜的哈密瓜,在我國已經育成的萬餘種農作物新品種中,有七成以上都經過南繁培育。楊沐的報告文學《南繁——築牢中國飯碗的底座》,就聚焦位于海南省三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的南繁基地,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記述了南繁基地的發展曆程及其卓越貢獻,為讀者揭開我國農作物種子繁育“大本營”的神秘面紗。
該書題材新穎、主題重大,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種子被稱作現代農業的“芯片”,也是科技較量的新賽道。南繁作為推進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平台,對豐産豐收意義重大,關乎糧食安全和國家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書寫南繁基地,也是在書寫國計民生,書寫“國之大者”。雜交水稻、抗病蟲害棉花、緊湊型高産玉米等育種過程,在書中得以一一呈現。作者通過細緻刻畫每次成功背後的曲折坎坷、每一點科研進展的來之不易,串起中國育種事業的廣闊圖景。
南繁故事也是科學家的故事。作者聚焦袁隆平、李必湖、顔龍安、謝華安等雜交水稻專家,講述他們如何不斷探索,曆經台風、暴雨等災害考驗,最終發現雄性不育野生稻,成功研制出三系法雜交水稻,探索出科學育種路徑,培育出汕優63、珍汕97A、明恢63等一系列優質水稻品種。該書還講述了以吳紹骙、程相文、李登海等為代表的玉米育種專家的故事,同樣感人至深。程相文得知孩子身患重病後,為了不影響科研進度,堅持等玉米開花授粉完成才輾轉回到家中。還有一次,村民們以為海嘯即将來臨,于是匆忙轉移到山上,正苦于沒有東西吃,程相文就把正在培育中的玉米新品種作為救命糧食送給村民。結果那一年的實驗無功而返,但他無怨無悔。再比如,抗病蟲害棉花專家郭三堆為尋找野生棉踏破鐵鞋,最終在偏遠海島找到蓬蓬棉的故事,情節曲折、細節生動。
這一個個動人的南繁故事承載着勇于創新、百折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一代代南繁人集體協作、接續奮鬥,為中國的種子事業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許多農業新品種都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斷探索突破,才最終取得成功。“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吳明珠、李登海、謝華安等老一輩農業科學家終其一生,緻力于培育種質資源,用種子改變了中國的農業面貌,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他們自身也如一粒粒優秀的種子,深深地紮根祖國沃土,造福國家和人民,體現了崇高的家國情懷。這種科學家精神正在被今天的年輕一代所傳承。
作為一位海南本土作家,作者長時間跟蹤南繁基地發展,持續深入采訪,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料,滿含深情地書寫,創作出這部既有價值又頗具可讀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南繁故事還在繼續,南繁故事中的奮鬥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還在傳遞。期待更多有力的文學書寫,為此立傳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