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周年,也是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是中華民族百年複興夢的重要時間節點。100年前,在中國共産黨成立2個月後的1921年9月,任鴻隽在清華學校召開的中國科學社第六次年會上說道:“現今的時勢,觀察一國的文明程度,不是拿廣土衆民、堅甲利兵,和其他表面的東西作标準,是拿人民智識程度的高低……要增進人民的智識和一切生活的程度,唯有注重科學教育……”
在這100年期間,中國科學家在黨的引領和領導下,立足祖國大地、根植中華文明,以實際行動锲而不舍傳播科學、發展科學,在科學救國、報國、興國、強國的奮鬥中用智慧、汗水和鮮血凝聚形成了中國科學家獨有的精神品質。
1.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規範
科學家,或者當時稱為的“自然哲學家”作為一種社會角色的出現,是科學革命帶來的結果。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推動了科學共同體的形成;19世紀,分科學會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科學的體制化。1840年,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惠威爾(W.Whewell)最先使用“scientist”(科學家)這個名詞。科學家的精神特質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在科學革命時期逐步成型;相應地,科學也開始在西方文化中占據較為核心的地位。
在科學體制化完成後,科學家精神基本成型,呈現出求真唯理、增進福祉、協同合作等特征,并形成與其他社會角色相比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規範。
1.1求真唯理傳統
從古希臘米利都學派開始,希臘哲學家就逐漸形成發現自然、探索真理的傳統。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米利都學派,以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師徒都勇于質疑老師和權威,堅持真理至上的觀念傳統。
蘇格拉底追求的是公衆認可的、普遍有效的确定性知識,隻有這種永恒的确定性的知識才被蘇格拉底認為是真正的知識。
柏拉圖對完美的理念世界進行探讨,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不完美的摹本,力圖去尋找理念世界中不變的、完滿的真理。
亞裡士多德在他的邏輯學中對名詞、命題進行深入探讨,提出了作為推理主要形式的“三段論”。亞裡士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已經成為鼓勵科學發展的不竭動力。不唯上、不唯書,隻唯真、隻唯理,這種求真唯理傳統始終成為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義。
1.2增進人類福祉
源于在問題、方法和傳統方面對希臘科學的繼承,近代科學發端于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解決了希臘科學之後遺留近2000年未曾解決的問題,呈現出波瀾壯闊的發展過程。哥白尼、伽利略通過對托勒密體系和亞裡士多德力學的質疑,建立起新的天體力學。
1687年,牛頓發表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頂峰。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培根思想和認為“與科學存在親和性”的清教精神影響下,1660年皇家學會成立,科學家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角色。18世紀,科學革命的成果被傳播到空前廣泛的範圍,被應用到每一個可能的方面,以期改善人類的生活。正是意識到科學能夠增進人類福祉,科學和科學家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科學家精神在求真唯理之外,增加了以勤奮的科學實踐來提升人類生活狀态的内容。惠威爾提出,科學家“在尊嚴方面他享有傳統的哲學家、神學家和文學家的同等地位,在實用性方面他比這些傳統角色優越”。科學家成為受到社會尊敬的職業,也承擔着越來越大的社會責任。
1.3獨有價值規範
20世紀40年代,科學社會學家默頓(R.K.Merton)認為近代科學的興起與科學特有的精神氣質有着必然的聯系。默頓系統論述了科學具有的社會規範,提出了以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性為主要内含的“科學的精神特質(ethos)”,“是指約束科學家的有情感色彩的價值觀和規範的綜合體。這些規範以規定、禁止、偏好和許可的方式表達。它們借助于制度性價值而合法化”。
科學規範可以分為2個層次。
外化的科學職業規範是科學核心價值制度化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論文發表和承認标準、科學獎勵與評價體系、項目申請制度等。科學家的這些特定的價值規範和職業規範,與政治家、企業家、軍事家的價值規範和職業規範存在很大差别,呈現出求真、求實、合作、協力等諸多特征。
2.百年複興路上塑造形成的中國科學家精神
中國廣泛使用“科學家”這個詞的時期,應與“科學”廣泛取代“格緻”的20世紀20年代有對應的關聯或者一定的滞後性。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科學”理念逐漸滲入到教育、政治、哲學等社會各個領域,從而形成了一個社會科學化的過程。與西方科學家群體興起時相比,現代中國科學家群體出現的曆史背景、文化環境,以及所承擔的使命責任存在很大差異;中國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觀念也呈現出顯著的獨特性。
2.1科學救國的鼓與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逐漸成為任列強欺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對“亡國滅種”的壓力,中國仁人志士在考慮自身職業選擇時,都以挽救國家危亡和實現民族複興為志向,其中一批仁人志士選擇了科學救國的偉大理想。
起初以革命救國為志向、曾在南京政府中擔任臨時大總統秘書的任鴻隽就毅然棄官從學,以科學救國作為他終生不渝的志業。他所領導創辦的《科學》雜志第2卷第8期刊登的《本社緻留美同學書》,發出了“科學救國”的呐喊:“科學為近世文化之特彩,西方富強之泉源,事實俱在,無特縷陳。吾侪負笈異域,将欲取彼有用之學術,救我垂絕之國命。舍圖科學之發達,其道莫由。”
中國科學家社會角色的形成沒有經曆西方科學家數百年的發展曆程,在20世紀30年代,一定數量的科學家群體開始出現,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優厚的經濟收入和較高的社會知名度。但是,作為科學後進國家,面臨救亡重任,愛國始終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核心标簽。這是中國科學家精神與西方先進國家的科學家精神在共時性或橫向尺度存在的顯著差異。
此外,中國科學家群體在出現時還屬于傳統的“士”階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以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志向和曆史傳統,都在激勵他們以畢生從事的科學事業挽救危亡、開拓盛世。這與西方科學家更為重視求真唯理的傳統,在曆時性或縱向尺度存在明顯不同。
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産黨曾領導了一場具有廣泛影響、蓬勃生動的自然科學實踐活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領導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彙聚了陳康白、劉鼎、沈鴻、錢志道、李強等一批紅色專家。在黨卓有成效的領導之下,他們以紮實的科研工作支持了抗戰和邊區建設,為黨全面領導科技事業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
同時,黨還領導着一批在國統區成立的進步科學社團,如:1940年5月在重慶成立的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會、1945年7月在重慶成立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等。可以說,紅色基因已在中國科學家精神中打下烙印。
2.2懷揣科學報國夢想,“向科學進軍”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這是黨中央全面領導科技界抓的第一件大事。在黨的感召下,一大批傑出科學家回國效力,實現科學報國夢想。竺可桢寫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科學翻了身,科學工作者多年來建設自己祖國的願望開始得到了實現。”黨對國家建設的宏偉方略,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對科技人才的團結與培養,使新中國的科學家能夠大顯身手、為國效力。
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号召。1958年,黨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彈、氫彈和導彈的重大決策。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等為代表的科學家,以身許國、默默奉獻,勇闖科研道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集中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創新自信和自立自強,集中體現了中國科學家的艱苦樸素和堅忍不拔。這些科學家“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為中國科學家精神樹立起一座不朽豐碑。
2.3在“科學的春天”,踐行科教興國戰略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中提到,“我們民族曆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講話發出了時代的呼聲,充分反映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對祖國科技大發展的憧憬和期盼,奏響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聲。伴随着陳景潤等科學明星的出現,全國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重科學的熱烈氛圍。中國科學家在“科學技術要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的指引下,以實際行動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努力奮鬥。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等科學家以對國負責的高度使命感,向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得到中央采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的發展。
1995年5月,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創新被視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中國科學家精神中的地位愈發凸顯。
1999年,對23位“兩彈一星”功勳人物的隆重表彰,是向全社會宣傳科學家精神的重大事件。
2000年起,國務院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相繼有吳文俊、袁隆平、王選、屠呦呦等20餘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内容不斷豐富、影響不斷擴大。
1998年,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新文化建設被列為知識創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其目标是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文化,包括求真唯實、尊重人才和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為知識創新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指導并促進了科技創新實踐。中國科學院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團隊、管理者團隊及優秀代表。創新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鮮明特色,并越來越成為中國科學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2.4“創新是第一動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百年來中國科學家的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有于敏、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鐘南山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的民族脊梁,也湧現出了像南仁東、黃大年、李保國、鐘揚等一批心中有大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時代楷模,形成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财富。在2021年5月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論述内涵豐富、語重心長、催人奮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為我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偉大複興提供創新動力
老一輩科學家塑造形成的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事業過去發展壯大的精神密碼,也是我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動力源泉。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必将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3.1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
在波瀾壯闊的科技事業征程中,黨領導下的幾代科學家通過畢生報國行動形成的科學家精神,如“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北鬥精神、中國載人深潛精神、探月精神等,都是中國共産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體現着黨的性質宗旨,承載着黨的初心使命。
在緻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科學院幾代科學家求真務實、報國為民、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迹充分展現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正是這幾代科學家的接續奮鬥,奠定形成了今天中國科學院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院風和科學、民主、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體現在中國科學院院屬各單位在長期科學實踐中形成的各富特色的科學家精神資源之中。
例如,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牦牛精神”“駱駝精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幾代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科考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青藏精神”,以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為主要科技創新貢獻者的“南海精神”等,都是中國科學院老一輩科學家參與塑造形成的中國科學家精神的組成部分,體現着中國科學院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視野格局、眼光學識、治學修養。
3.2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深刻感悟科學家精神
黨領導科技事業發展史告訴我們,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既是我國科技事業不斷勝利前進的根本保證,也是弘揚好、傳承好科學家精神的根本保證。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要倡導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改變長期跟蹤、追趕的科研慣性,甘坐“冷闆凳”,勇闖“無人區”,挑戰科學和技術難題;甯要光榮的失敗,不要平庸的成功。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要傳承中國科學院老一輩科學家曆久彌堅的初心使命,繼續發揚為黨分憂、為國解難,攻堅克難、敢打硬仗的光榮傳統;要始終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着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3.3為科技自立自強彙聚強大精神動力
當今科技創新的競争不僅是物質和智力的比拼,更是精神和意志的較量。老一輩科學家塑造形成的寶貴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在黨的百年華誕,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号角已經吹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越來越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目标。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主動肩負起曆史重任,做新時代的奮鬥者;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标,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李斌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宣傳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科學與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