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

首頁 > 黨群工作 > 理論學習 > 正文
【習近平經濟思想5】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情懷
作者:鐘慧容、劉同舫  編輯:劉園美   發布時間:2023-02-05  發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浏覽次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同時,他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尤其是“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體現了深厚的人民情懷。同樣,這種情懷也深深地植根于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深刻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情懷,堅定人民立場、堅持人民至上,對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為了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使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人民性。堅持發展經濟為了人民,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的。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始終緻力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會主義生産目的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更加注重“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現實需要。在經濟發展的改革手段方面,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調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能力特别是初級産品的供給能力以保障人民的現實需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着力解決好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西方主流經濟學主要關注的是“物”的價值,是資本的自我增殖。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堅持以勞動者為本位,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人的發展與保護自然相統一,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統一,在正确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張力關系中,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同時,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正确認識和把握資本的增殖特性和演變規律,既要充分發揮資本推動社會财富增長的作用,又要正視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深刻革新了人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為破解資本與勞動之間對立的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發展依靠人民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民群衆在曆史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主體作用,促成了廣大人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主體力量的發揮。緊緊依靠人民,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群衆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多次強調“曆史是人民創造的”,并将人民群衆視為新時代進行偉大鬥争和實現偉大夢想的堅實根基,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主體力量。

尊重人民的創造精神。依靠廣大人民群衆進行偉大創造,是我們黨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重要保證。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中國共産黨堅持尊重人民的創造精神,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經濟思想反複強調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人民群衆大膽創新創造,善于在人民群衆的實踐中總結經驗,體現了人民主體的創造性與曆史過程的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人民群衆在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中的創造熱情得到激發,創造意願得到尊重,創造實踐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人民主動發揮自身主體性與按照自身能動意識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相統一的過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形成了以理想的建構性藍圖來規劃現實的實踐性進路,成為中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

發揮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衆的意志和願望直接反映着社會發展趨向,蘊藏着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高超智慧。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習近平經濟思想不僅強調彙聚中央和地方特别是地方基層的智慧,激發全體人民幹事創業的集體力量,“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對人民群衆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及時總結提煉和普及推廣;而且強調借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鼓勵中國人民積極參與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中,在引領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發展中貢獻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在依靠人民群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創造和積累财富的同時,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始終力圖解決的重要理論和實踐課題。習近平經濟思想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确定經濟發展目标和工作重心,着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體現了經濟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在生産力領域,強調以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在創造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人民生活邁向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打赢了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要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實現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輔相成并相得益彰。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條件,隻有經濟穩定發展,才能持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民生改善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和美好願景,隻有民生改善,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的發展能力,提升人民的消費需求,最終提高經濟長期發展的效益和質量。

在生産關系領域,更加注重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動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經濟思想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曆史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隻有保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才能使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習近平經濟思想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始終抓住人的全面發展這一關鍵環節,強調增強人的發展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互為補充和協調配套的制度安排,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習近平經濟思想蘊含的真摯人民情懷,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變初心和不竭動力。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群衆,最大限度地彙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磅礴偉力,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版權所有: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 - Ultra Platform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陽光大道1号 郵編:430200 電話:027-5936757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