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

首頁 > 黨群工作 > 理論學習 > 正文
【習近平經濟思想6】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重大理論創新
作者:張宇燕、馮維江、田旭、徐秀軍  編輯:劉園美   發布時間:2023-02-06  發布來源:《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期刊    浏覽次數: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發展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和實踐路徑,為創造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良好外部環境和提升全球經濟治理能力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依據。

一、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經濟思想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實踐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進一步延伸、拓展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世界經濟的理論與學術傳統,并對現有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産生的問題進行科學診斷和批判。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當今世界存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等問題,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所産生的一系列弊端及其症結。

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市場學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市場的學說認為,随着需求的不斷擴大,商品交換、交換領域将擴大為世界市場,曆史由民族的曆史成為世界性曆史,“需求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地方性……各國的産品越來越多地進入這一或那一國家居民的消費”。習近平經濟思想對新的曆史條件下世界市場的特征和發展趨勢作出了全新概括,提出了“融入世界經濟是曆史大方向”的命題。從中國自身實踐來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遊泳。實踐證明,勇敢邁向世界市場是正确的戰略抉擇。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出“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産品流、産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曆史潮流的”。世界市場并不完美,經濟全球化也會伴生若幹問題。但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确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而非否定經濟全球化本身。

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産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産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适應的生産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産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生産關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後者包含了政治、法律、意識形态等多個方面内容。習近平經濟思想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運用于國際層面,指出國際經濟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深刻變革,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但代表國際體系上層建築的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金磚國家按市場彙率計算的經濟總量,2021年相當于七國集團(G7)經濟總量的57.7%。但截至目前,金磚國家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中僅擁有約14%的投票權,而G7成員則擁有約42%的投票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當今時代國際層面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矛盾關系的重大判斷,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強調物質資料的生産和發展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立足于中國發展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通過合作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來解決當前存在的嚴重的全球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這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正如馬克思所批判的那樣,資本主義社會形态下不過是物的依賴關系取代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态下的人身依賴關系,這也造成了那些器物方面具備優勢的發達國家成為不具備此類優勢的發展中國家依附的對象。傳統的西方發展理論主要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追随或依附關系基礎上的。在漫長的數百年之中,西方所主導的人類現代化進程在加速積累先進現代化因素的同時,也在加速積累落後因素。中國則在近代以來的民族複興進程中經過曲折艱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條有别于西方的現代化新道路,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為全人類的現代化事業和前途命運提供了新的選擇,也将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推向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概括總結為: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五個方面的内容蘊含着中國式現代化的内生動力,是診治西方主導現代化沉疴痼疾的良方。隻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上層建築,才能鼓勵和容納全球範圍内更加迅速的技術進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更具生産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全球化,克服存量趨于緊張的資源約束,生産出更大規模、可公平分享的物質和精神産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推向新的高度,給全人類一個光明的前途。

二、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理念創新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站在全人類立場、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理論體系,凸顯關懷全人類的道義宗旨。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将價值元素嵌入全球政治經濟關系,占據國際道義的制高點。這集中體現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中。在文明多樣性、價值多元性和訴求多變性的世界中,全人類共同價值凸顯了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企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正确的價值指引,是回答“世界向何處去?和平還是戰争?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等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國際場合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平和發展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解決全球問題的基礎,是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繁榮的必要條件;公平和正義是在國際合作中應推動實現相互尊重、包容普惠、合作共赢,讓發展成果惠及全人類;民主和自由是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重要依托。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的同時凸顯了文明間的共識,是文明對話的最大公約數,超越了西方國家根據自身經驗推廣所謂“普世價值”的理論局限性,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着眼全人類共同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已成為引領經濟全球化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當前,新冠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人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已經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曆史必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在追求本國利益時應關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應促進全球共同發展。如菌草技術是中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原創技術,為消除貧困、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和促進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曾感慨:“我當國家副主席以後,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繼續推廣菌草。現在這個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在中國大力推廣下,菌草技術為全球減貧事業,尤其是欠發達國家減貧作出了積極貢獻。菌草如今已成為造福人類的“幸福草”。一個個生動案例深刻體現了中國方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

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随着時代發展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不适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使關于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形成一緻行動。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着辦,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共享,就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的指引下,中國積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需要真正的多邊主義。各國應該按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辦事,不能搞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不能借多邊主義之名拼湊小圈子,搞意識形态對抗。”真正的多邊主義,就是要堅持開放包容,不搞封閉排他;堅持以國際法則為基礎,不搞唯我獨尊;堅持協商合作,不搞沖突對抗;堅持與時俱進,不搞故步自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就是要堅持多邊主義的核心價值和基本原則,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

秉持正确義利觀。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着重強調了人類在面臨困難時的共同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義為先、義利兼顧”的正确義利觀,為大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承擔應盡責任和義務提供了指引。正确義利觀是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理念,是中國處理自身發展利益與全球發展利益之間辯證關系的價值牽引。在道義層面,正确義利觀反映了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履行國際責任、維護各國平等地位、反對霸權主義等主張,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國際道義基礎。在利益層面,正确義利觀倡導互利共赢、共同發展,反對零和博弈。正确義利觀尤其強調在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中要“以義為先”“多予少取”,展現了中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大國擔當。新冠疫情暴發後,中國積極參與制定和全面落實二十國集團(G20)“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是G20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在2022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成果落實協調人會議上,中國宣布将免除非洲17國截至2021年年底23筆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中國在減債緩債方面的舉措成為踐行正确義利觀的生動案例。

三、彰顯經濟全球化理論的中國特色

習近平經濟思想注重與西方經濟理論交流互鑒,揚棄了西方經濟全球化理論不合時宜的成分,并突出了中國特色。在理念、體系、制度以及政策上,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都有别于西方主導的國際貿易學和國際經濟學等理論傳統,充分反映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實踐經驗,充分凸顯了中國特色和中國烙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強調現代化道路的多元性。過往的經濟全球化主要由美西方主導,發展模式較為單一,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更可能是一種多元文明共同參與或者共同引領的模式。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相關理論創新,集中體現在推動構建一種多元現代化路徑。

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蘊含着中華傳統文化對國際體系的獨特認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胞物與”“立己達人”等理念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傳統文化支撐,而“以和為貴”“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化幹戈為玉帛”等理念更是展現了中國人民崇尚和平與和諧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創新,突出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互鑒更好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功能。

融入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豐富實踐。長期以來,很多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是基于西方國家的理念和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缺乏對非西方世界應有的關注,也較少從非西方世界視角來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中國在與世界的良性互動中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并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在中國的實踐進程中,已經發生并仍在持續的很多現象難以從西方理論中找到合理解釋,很多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原創性回答。習近平經濟思想充分挖掘中國經驗對理論創新的重大價值,全面展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關于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正面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深刻轉變”的重要論斷。他指出:“過去數十年,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同時,面對形勢的發展變化,經濟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臨新的調整,理念上應該更加注重開放包容,方向上應該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應上應該更加注重公正共赢。”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給世界帶來的巨大沖擊表明,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經濟全球化。中國的經濟全球化方案為其他國家參與全球化貢獻了中國經驗,為其他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闡釋了以新發展格局引領經濟全球化的實踐邏輯。近年來,随着外部環境和我國要素禀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内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内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着此消彼長的态勢。面臨更加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以我為主,用改革開放和自身發展的确定性對沖外部不确定性,将外部壓力轉換為改革開放的動力,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同時,得益于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實現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轉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轉向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為适應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進程中,我們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不斷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四、實現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的中國自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理論創新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中國自主的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知識體系。通過對這一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創新将為全球治理赤字等重大實踐問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

實現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生産層面的中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文明新形态、正确義利觀、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等重要原創标識性概念,為中國自主的經濟全球化理論創新及知識生産作出了光輝示範,奠定了堅實基礎。要以這些标識性概念為基石,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包括經濟全球化理論在内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關鍵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特别是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提煉前提假定、創造核心概念、形成理論命題、檢驗中國經驗、凝聚中國價值,在助力民族複興和推動人類進步的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印迹的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

實現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駕馭層面的中國自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經濟全球化理論本身并非首創于中國,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論述不僅有原創的一面,更有集大成的一面。既要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全球化的原創性概念、理論及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需要對已有的經濟全球化相關知識體系中的理論内容把握更全面系統、理解更準确深刻、運用更娴熟巧妙,從而能夠自由駕馭、自主應用這些知識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取得最大的促進全球生産力發展和生産關系改善的效果。

實現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分享層面的中國自主。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來自中國的實踐,但其成效将惠及全世界,能夠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解釋和改造世界的全新選擇。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有關經濟全球化理論的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實現以中國自主的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為全球治理賦能。中國自主的經濟全球化知識體系将為旨在解決全球問題的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論武裝。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貿易投資規則封閉化碎片化問題,習近平主席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合作平台提出了加強供應鍊合作、促進貿易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倡議。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金融安全網不嚴不牢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國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主要發達國家應采取負責任的經濟政策,避免政策負面效應外溢,同時旗幟鮮明反對将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對有關國家利用國際金融貨币體系的主導地位肆意制裁。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缺失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态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版權所有: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 - Ultra Platform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陽光大道1号 郵編:430200 電話:027-5936757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