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代表風采
講述人:二十大黨代表 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 劉發英
我叫劉發英,是一名基層黨員教師,也是一名網絡助學志願者。我從2005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網絡助學活動,17年來,共結識了2000多名國内外愛心人士,籌集助學善款3000多萬元,幫助4600多名困難學生上學讀書。
一個都不能少
讓山裡的孩子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我的網名叫“英子姐姐”,是“英子姐姐”助學基金的創始人。走訪貧困學生家庭,與資助人溝通、取款、送款,幾乎是我的日常。
山裡的孩子上學苦、求學難,部分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選擇退學。于是,我走了近30年的助學之路。
1991年,師範學校畢業後,我主動申請到長陽最貧困的黃柏山鄉任教。當時,我的月工資僅有98塊5毛錢,為了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辍學,在黃柏山鄉工作的12年裡,我用自己的微薄工資資助了22個孩子。2003年,我調任資丘鎮白沙坪小學校長。上任後,我調查發現,420名學生中有1/3的學生因家境困難,學業難以為繼。光靠自己的工資已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于是我開始積極向外界尋求幫助。從2005年開始,我化名“英子姐姐”,在網絡上發布貧困學生信息,尋求資助。
為讓資助人放心,我在公布貧困學生信息之外,還把自己的單位、電話等信息,全都公布在網上,在走訪學生家庭時,我總是将房前屋後看個遍。讓資助人通過網絡,就能夠看到孩子的照片和家庭情況。半年之後,終于有人試探性寄來資助款。
2010年,我創辦“英子姐姐”助學網站,成立了網絡助學團隊,将助學範圍擴展到了長陽各鄉鎮。助學範圍廣了,我腳下的路也越來越長。幾乎所有的休息日,我都會踏着荊棘小路、懸崖棧道,奔忙在走訪的路上。
以誠信換愛心,以透明赢信任,從2005年的第一筆網絡助學款開始,懷揣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失學的信念,我走遍了長陽的山山水水。截至今年2月,已經有1500多名受助學生考上大學,圓了讀書夢。
用生命影響生命
是愛的延續、善的循環
17年來,“英子姐姐”助學團隊從最初我一個人的努力,到現在工作室33名成員、1600多名志願者,是因為不斷地有受助學生大學畢業後主動加入。
覃春娟初中畢業後,開始接受“英子姐姐”助學團隊資助。
2016年,覃春娟通過教師招考,成為賀家坪鎮中心幼兒園一名幼師。
2020年,她主動申請調離鎮上交通便利的中心幼兒園,帶着不滿周歲的女兒來到60公裡外的白沙驿小學附屬幼兒園支教。同時,覃春娟也加入到“英子姐姐”助學志願服務團隊,每年資助2000元,一對一定向幫扶貧困學生。
像她一樣,很多受助的學生大學畢業後,主動申請到長陽偏遠的學校支教,還加入了“英子姐姐”助學團隊。我們手工寫下助學台賬195本,執筆撰寫走訪貧困學生日記20多萬字。
當看到孩子們在我們的幫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考上心儀的大學,走上工作崗位,回報社會,我們感到特别欣慰。
我将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銘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立足本職,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堅持把“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做得更好,在愛心助學的道路上繼續守護孩子們的夢想,讓山裡的孩子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以實際行動為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