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吳自良(1917年12月—2008年5月),生于浙江省浦江縣,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50年底回國後,曾任北方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後為上海冶金所)副所長等職。2008年去世前,吳自良被中科院研究生院授予“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号。
“好消息,好消息!”1988年的一天,在受到甲肝疫情“折騰”的上海市,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的博士生們向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報告,“我們這個發現值得在學界頂級刊物發表!”
這位老人名叫吳自良。作為1950年歸國的專家之一,吳自良與新生的共和國一同走過了風風雨雨。1980年已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的吳自良,仍繼續着自己的科研事業,上海遭遇甲肝疫情期間,他也在堅持指導後輩開展高溫超導體相關研究。
那天飛來的好消息究竟是什麼呢?
原來,吳自良的學生謝曉明和陳廷國在高溫超導體微結構實驗中收獲了漂亮的結果,大家都急不可耐,想要先發表一篇文章再說。
“哦,很好,做了一道不錯的習題。”吳自良笑着回複說。但在他眼中,科研成果從習題變成論文,還需要一個過程。
沒想到,這個過程長達幾個月。其間,吳自良與課題人員反複讨論,從實驗裝置到結果,從結果再到模型,每一個步驟都深入探讨,到最終定稿,文章前前後後改了五六版。
1989年9月,文章才終于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雜志上。
一開始,謝曉明嫌老師做事太慢,多年後,已成為本領域頂尖專家的他無比佩服老師當年的治學精神。
截至2021年7月,這篇論文已經被國際學界引用多達178次,是當之無愧的高被引經典研究成果。
歲月不僅沒有奪去吳自良對科學的敬畏,更沒有磨損他對真理的追求。
吳自良屬蛇,生日離馬年隻差二十幾天。他曾說:“我更願意自己屬馬,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老馬最可貴的一個信念就是,萬水千山已閱盡,正道半步不能離。